上海的随塘河不宽,但沿着弓形海岸线横跨两区,从北边的川沙绵延至南边的奉贤。两区交界处,随塘河边,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工厂正在崛起。这座工厂正是特斯拉的超级工厂(Gigafactory 3)。今年10月,特斯拉刚宣布拿地,两个月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便发出消息称,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部分投产。若能实现,特斯拉国产化时间将比规划提早一年左右。
按照规划,这座超级工厂将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预计在2-3年建设之后,达成50万辆纯电动整车的年产能。12月1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临港管委会相关人士获悉,该项目总投资高达500亿元人民币,第一期投资160亿,初期将先建成组装产线,以最快地实现特斯拉“国产”。
这座超级工厂身上有诸多标签,一如特斯拉那充满话题性的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它是开放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商独资的汽车工厂,其进展情况很大意义上反映了中国开放市场的程度。
另外一方面,这座超级工厂也是特斯拉的重要布子。对于特斯拉而言,中国已经是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而它所有进口到中国的汽车还需要缴纳15%(一度高达40%)的关税,如果该工厂顺利投产,特斯拉便能在中国市场发挥更大的能量。尤其是,中国还给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揽子支持政策。
“速成”式超级工厂
今年7月10日,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立工厂。从那以后,人们更加关注这个项目的一举一动。但特斯拉上海公司,包括它建造的超级工厂,一直低调而神秘。
许多人去了特斯拉上海公司在临港的注册地址,但被告知这是另一家公司。这个地址只是特斯拉随意写就,最终他们只能失望而返;而临港的出租车司机们,他们显然听说过这项超级工程,也大致知道在靠近奉贤的方位,但就是不清楚超级工厂的具体位置。
然而,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进展经常出现在媒体平台上。最新消息表明,特斯拉已启动该项目的招标程序,并且承包商已开始购买材料,这证明该工厂即将开放。
10月17日,特斯拉以1125元每平米的单价获得上海临港的一块国有建设用地,其土地建设状况基本信息显示,特斯拉需要在交地6个月内开工,并在交地后30个月内竣工。理论上,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开工日期最晚可以到明年4月。
但临港管委会相关人士也表示,“近期的确要开工了。”而根据官方消息,这期产线将在明年下半年“部分投产”。
在产品类型与产能方面,上海环境热线官网的一份环评公示透露,特斯拉超级工厂一期将率先投产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目标年产25万辆纯电动整车。
作为初期项目,特斯拉上海工厂将首先兴建具备部分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据了解,这是类似于蔚来南京试装厂的一座CKD(Completely Knock Down)工厂,主要采取全散件组装的生产方式。
有业内人士表示,该模式能让特斯拉以最快的速度落地。“这样的产线一年多就可以搭出来,跟全产线是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很多整车厂是不愿意这样建的,因为这是一种‘速成’。但特斯拉建成这个马上就可以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
此外,在生产线建成后,特斯拉还可以根据中国的销售情况和中国与美国的宏观贸易环境来决定是否进行更多投资。今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正式放开了新能源汽车的外商投资比例,使特斯拉迎来了在中国建立全资工厂的最佳时机。马斯克采用这种模式为特斯拉的后续决定留下了空间。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讨巧”的方式。实际上,建设组装线正是特斯拉优先考虑的形式,此前有报道称,特斯拉早期希望仅在中国建设一座总装厂,核心零部件在美国生产,但仅具备总装功能不符合《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特斯拉才最终妥协。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也在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落户,以便在未来形成更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特斯拉国产化。
临港管委会相关人士表示,临港集团(此前和临港管委会共同与特斯拉签约的公司)正在协助特斯拉进行“供应链培育”方面的工作。“适合放在临港地区的,都会积极引进。”据了解,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每周碰头开会,沟通项目进展,并协调问题。
“临港也希望通过特斯拉吸引更多的供应商过去,把那块地填满。实际上临港对特斯拉而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它离市中心太远,周围配套产业也相对欠缺,所以它希望建立配套的产业园区。”上述业内人士也表示。
客观而言,临港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汽车产业基础:2007年上汽集团乘用车项目入驻,目前已经形成了乘用车整车、发动机、精密零部件、能源系统等的生产制造及后续物流配送、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此外,一批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如诺信汽车零部件等也纷纷落户。
特斯拉落户临港后,与之毗邻的奉贤也在积极打造若干个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以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辐射区。
供应链与资金挑战
虽然特斯拉工厂正在快马加鞭,但是对于此刻的特斯拉而言,培育国内的供应链体系并非易事。“生产层面特斯拉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关键是面临供应链和市场的挑战。”12月16日,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表示。
钟师表示,一直依赖美国供应商的跨洋运输并不现实,长期来看,特斯拉要实现规模化生产,还是需要培育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但这并不容易。“特斯拉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种,与原来整车厂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在物色供应商以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方面,特斯拉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有可能让特斯拉再次陷入“量产地狱”。长期以来,产能不足、无法达到预期产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特斯拉。在发布Model 3这款大众车型初期,马斯克定下的目标是每周生产5000辆,但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它的生产进度远远落后于计划。直到今年6月的最后一周,特斯拉终于生产了5031辆Model 3,周产能达标。
这一年中,特斯拉遇到了电池制造、零件制造、装配线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中国建厂后,这些问题可能再次重演。在第一期工厂中,规划的产能高达每周4800辆,长期而言,特斯拉在中国工厂的年产能将高达50万,即每周9600辆。
在规划产能如此规模的情况下,工厂建设投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根据项目规划,第一期项目投资额约16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投资则高达500亿元人民币。而特斯拉本身的现金流并不充裕。
过去的14年中,特斯拉一直未能实现年度盈利。自2010年上市以来,仅在2013年第一季度、2016年第三季度和2018年第三季度实现了盈利。而在中国建设工厂之外,特斯拉在美国本土的扩张并未停滞,这将为特斯拉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近日,马斯克表示,特斯拉正在考虑收购通用汽车旗下闲置的汽车生产工厂。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建厂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将会通过发债的方式进行募集。作为外资企业先进产能的典型代表,特斯拉又是国内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土地、税收、融资方面都会享受“公平且优厚”的待遇。
“特斯拉是一面旗帜,上海作为科创中心,引入像特斯拉这样的企业毋庸置疑,它是新能源车的典范,说实话如果没有特斯拉,现在国内的新势力造车也很难让人信服。”上述人士表示,特斯拉项目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既是业内顶尖的企业,而且也是汽车行业对外开放的标杆。
业内普遍认为,落户临港后,在政策层面,特斯拉将“一路绿灯”。目前,新能源车企及车型的资质审批准入门槛越来越高,2016年至今,仅有15家车企获批发改委的生产资质,其中仅10家通过了工信部的产品准入,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对特斯拉而言不是问题。
鹿死谁手?
国内众多造车新势力都将特斯拉视作竞争对手,特斯拉在中国实现量产后,是否会对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很大影响?业内观点喜忧参半。
汽车行业分析师、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表示,特斯拉国产化后,国内的新能源车企将不得不进行“差异化”竞争,三年之后,造车新势力会经历真正的“洗牌”,最终只剩下一两家。
而钟师则表示,特斯拉入华不会对行业造成很大影响,相比而言,特斯拉整体定位偏高端,与大多数国内造车新势力的车型不在一个细分市场,而在两三年规模化生产后,特斯拉同样会面临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
在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看来,特斯拉来到中国后,会成为行业“鲶鱼”,倒逼造车新势力们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事实上,对外开放对当前的新能源汽车而言并非不可承受。有业内分析称,与30年前外资品牌入华时中国汽车工业毫无优势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技术、人才等储备,所以国内的造车企业是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的。
从时间上看,国内造车新势力仍有发力机会。按照规划,特斯拉达成规模化生产将在2-3年后。明年起国内将有众多新能源车上市,特斯拉两年后出车,先发优势已经不复存在,Model 3上市后,可能国内市场类似的产品已经出了不少,本土品牌在性价比等方面仍具有独特优势,所以特斯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与特斯拉相比,新势力是主要挑战或资本问题。“新造车企业是有压力,如果没有前几年的热钱,不会产生这么多企业,但问题是,大家要造车的时候,钱又紧张了。”张君毅指出,“造车企业在起步的5-10年都需要持续的融资和发展能力。”
事实上,在特斯拉国产之后,更大意义上的影响在于整个行业的开放带来的挑战,尤其是国有汽车集团。多年来,一汽,上汽,东风等汽车集团依靠合资公司带来的巨额利润。然而,随着外资股的开放,宝马控股宝马华晨和特斯拉全资拥有,外资汽车公司将在中国市场享受更多。中国方面声音很高,需要在这部分业务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当然,特斯拉最终可以按计划进入中国市场,需要时间来测试。经过两三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鹿死谁手”还很难说。“特斯拉在美国很成功,但在中国市场不是那么成功,因为他没有那么了解中国市场,特斯拉的竞争对手,其实不光现在这些造车新势力,传统豪华汽车企业,例如奔驰宝马奥迪,也不会示弱,他们到2021、2022年也会上市更为成熟的新能源车型。”张君毅表示。
“特斯拉的成功在于创造了新品类,这个品类是跟豪华车拼性价比、拼更好的服务体验的。”张君毅指出,但从质量的角度来看,特斯拉还没有做到最好。关键在于传统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努力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显然更为深刻。
事实上,对于中国汽车公司来说,无论是新车还是传统汽车公司,都没有必要把特斯拉作为目标,而应深入挖掘汽车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参与开放的市场环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