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提升监管技术 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多图)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题: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新华社记者高健钧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或APP牢牢绑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chanye/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