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彭 ○编辑 张亦文
公募产品数量大爆发的同时,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据统计,自2014年第一只公募基金主动宣布清盘,至今已有600多只基金清盘退出,数量占当前公募产品总数约十分之一。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基金行业正向着放宽市场准入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新基金的密集发行以及低迷市场环境中普遍的净赎回现象,造就了市场上一大批迷你基金。运作成本高,叠加边际贡献为负,使得此类产品成为困扰基金公司和整个行业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管理层开始思索如何建立健全基金退出机制。201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提"鼓励建立基金退出机制",2013年6月开始实施的新《基金法》明确了此规定,2014年7月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则进一步细化了实施合并退出的各项主要原则。
2014年8月,上海某大型基金公司旗下短期理财债基打响了公募清盘的"第一枪",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就基金终止合同事宜进行表决,这对解决日益严重的迷你基金问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从1998年到2013年这16年里只有基金转型,没有基金清盘退出,主要是当时缺乏市场吸引力的基金产品只会修改契约,考虑转型。究其原因,一方面,基金产品还在不断扩张中,存在‘壳’价值;另一方面,清盘退出被认为是有损管理人声誉而不被考虑。"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兰表示。
基金清盘破冰之后,行业的优胜劣汰开始呈现加速之势。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的3年间,每年宣布清盘的基金数量分别为30只、19只和107只。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基金清盘数更达到创纪录的397只。从清盘的基金类型看,灵活配置混合、纯债、分级、指数等各个品种均有所涉及。
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共有800余只基金的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规模红线,这些基金也面临着很大的清盘压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清盘主要有监管严格和缺乏市场吸引力两大原因。近年来,在政策的严格监管下,不少分级基金、保本基金和绝对收益目标基金选择终止运营。此外,一些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的迷你基金也不得不被市场淘汰。
大成基金大类资产配置部首席FOF研究员王群航认为,从基金公司运营的角度来看,一只基金无论规模大小,常规的运作流程和成本基本上相同,但大基金与小基金的边际效应完全两样。因此,让相关基金及时清盘,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提高了基金公司的运营及综合管理效率。
"部分基金公司为追求热点盲目铺设产品线,而相关投研及营销能力跟不上,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基金规模和活跃度的下降,导致这类产品不得不沦为迷你基金。伴随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迷你基金清盘应该成为常态,一个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才能真正保证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上海一位公募基金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