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兆
近期,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下,随着美联储2月宣布维持利率水平,并表示对未来调整利率将保持“耐心”。此后,各国央行纷纷转向鸽派并暗示货币政策宽松。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创单月历史新高,信贷大增也进一步让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走向成为了焦点。
在此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会否有所微调?对此,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并没有发生改变,“大水漫灌”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符合形势
根据央行公布的2019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社会融资规模报告显示,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5.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1月份贷款多增主要是由于银行机构习惯于年初放款,在1月份会将此前积累的贷款集中发放出去,同时也跟当前整个货币环境有关系。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宏观研究员张宸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今年1月份金融数据较去年三四季度相比有所改善。目前贷款余额增速为13.4%,考虑到经济稳中有变的压力,信贷增速适当加快符合逆周期调节的要求。
他指出,在国内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仍处在一个既定的方向,即坚持稳健基调,为经济金融平稳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形势也相对复杂。“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日益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目标,内需就相当关键,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开始微调,货币政策在稳健的基调上做到松紧适度,这一政策取向相对明显。”张宸说。
根据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来看,与三季度相比,虽然央行在形势判断、政策基调和政策思路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调整,但是《报告》也明确指出仍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仍将持续
目前来看,受企业贷款以及票据融资大幅飙升推动,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双双创出历史新高。业内人士认为,此结果表明前期货币政策效果在逐渐显现,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亦有改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有所提升,但总的来说金融业“脱虚向实”还有待继续努力,也有赖于包括金融业在内,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深化。
“从社会融资角度来看,整个社融数据有一大部分是票据融资以及短期的信贷投放,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的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的信用扩张仍然是在一个疏导的过程当中,整个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支持在持续增加。”张宸说道。
对此,陈道富表示,我国一直保持的是稳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追求的是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他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下行压力凸显。再加上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对复杂,国内下行压力较大,因此,整个货币政策基本仍会维持在中性偏宽松的稳健范围之内。
而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趋向,陈道富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置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中国货币存量比较大,仍然有必要管住货币供给的‘闸门’,不太适合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需求的扩张。”
张宸表示,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内需相对弱势,而我国的通胀一直处在一个比较温和的态势当中。从目前政策导向来说,防范风险具有多个层面,而稳增长和防风险应该是统筹兼顾的过程。“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就业,也是针对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因此我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又松紧适度,保证货币供给合理充裕的货币政策基调仍会维持下去。”张宸说。
多方面疏通货币传导机制
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实体经济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心。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我国货币政策中的薄弱环节,如何解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陈道富表示,当前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疏通货币传导机制。一方面,货币政策受制于实体经济本身的运行状态。另一方面,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需要以市场力量为主着力于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他指出,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资本市场以及其他多层次的金融机构都应该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才能使其投资结构更为合理。“只有当这些机构的布局更为合理,市场的分层更为精细化,才能在金融体系内把货币政策的意图有效地传导下去。”陈道富说。
另外,在监管和政策层面上他认为,有效的防范风险才能让金融市场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也才能让金融体系敢于充分发挥作用。“让制度更加规范、责任更有效落实,才能在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情况下,使货币政策更加符合实体经济的需要,传导机制也才能更加通畅。”陈道富说。
张宸表示,传导机制不畅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要在多个角度发力。
首先,要坚持当前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取向,为经济金融平稳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综合运用降准和公开市场流动性投放工具,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解决银行信用扩张的能力问题。
其次,应注意设计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控制及对实体经济进行合理信用扩张的激励相容机制,关键是在于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与相关管理层的“尽职免责”,解决银行信用扩张的意愿问题。“从经验来看,民营与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国企、央企商业银行,如果要为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进行信用支持就要冒着较高的信用风险,而由此产生的信用风险暴露有一定程度上的必然性,那么在银行进行内部管理的时候,如何设计信用风险控制与信贷投放的激励相容机制就很关键,‘尽职免责’需要进一步思考。”张宸说道。
另外,要为商业银行合理的资本补充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关便利,缓解商业银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与监管环境下因扩大对民营与小微企业的信用支持而可能产生的资本金压力。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