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对外资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正加快推进,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大幅扩大,对外资证券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业务范围不再单独设限,征信、信用评级服务、银行卡清算和非银行支付的准入限制大幅放松”,3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明确中国将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并表示这些措施今年将大力度进行落实。
就在李克强总理发表上述讲话的前一天,银保监会披露,已批准中英合资恒安标准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筹建首家外资养老保险公司。银保监会表示,将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竞争。
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实为中国筹划已久的大事,正如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要继续推进改革大业,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决心已下,问题只在于扩大开放的时机,而当前堪称最好时机。
一方面,与入世之初国内舆论对开放金融业可能意味“狼来了”的忧虑相比,时至今日,中国金融业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而且金融资产的规模也以惊人的速度扩张,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获得显著改善。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银行(601988)业资产已经超过欧元区,成为银行业第一大国。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入世之后在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方面有一定成绩,但现有的开放程度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如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总体较低,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在持股比例和业务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金融机构仍实行区别对待的国家,金融业制度环境有待改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便利性也有待提高。
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于全球资本和各大经济体有利,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中国本身又是最大获益者。从中国入世之后的实践看,凡是积极引入外资、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行业,都是发展较好、竞争力强的领域。
在“2017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个别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张对金融业进行保护,但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竞争和开放会让金融业发展得更好”。
扩大开放是利好,同时也应做好风险应对预案。随着金融业开放的提速,资本加速流入国内市场,一些短期资本集中快进快出,或将引发经济金融的波动。因此,既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也要在一种开放的格局中学会提高预警能力和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