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从过去到现在 全球化的时代正在走来【组图】

时代的变化,影响着投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的40年,也是居民资产飞速增加的40年,期间金融行业壮大繁荣、波澜起伏;资产管理产品丰富多元、规模几何级扩张……记载着中国居民财富的演变历程。从80年代、90年代的“储蓄为王”时代,到2000年后房地产崛起,再到股票、信托、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配置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正在走来。

经济观察报记者胡中彬兜兜转转也好,暂时过渡也罢;这其实也是抹不去的国家财富记忆片段。

从见证昔日储蓄时代——“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利率高达10%,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受益2006-2007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牛市行情,到投资互联网金融产品、网贷投资合理维权,1982年生人的某互联网创业公司高管林骁,近期又暂将其现金转存为储蓄了。

与之对应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2018年金融新时期,中国政府正致力于防止金融脆弱性演变为系统金融风险。而严监管、去杠杆背景下,资管新规落地,阵痛过后,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或将迎来一个新时代。

汉富金融研究、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的《2018新二代财富观念白皮书》显示,2006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中现金及存款比例已由70%降到了41%。2018年,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波动,另一方面全球资管和财富管理行业都在积极拥抱变化,充分运用技术来与专业管理进行结合;这两点都是中国的新富人群所关注的未来,因此,2018年将是趋势变化的过渡之年。

2018年亦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人财富积累催生了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瑞信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数据表明,中国财富总值位居全球第二,达29万亿美元。

在这数十年中,国民理财的观念和方式从无到有,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家庭。那些曾经闪现在很多人脑海中关于投资理财的碎片记忆,斑驳记载着家庭财富变动的历史。记载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投资理财观念的变迁。

林骁只是中国财富变迁史的一个缩影,但若干个类似碎片拼凑出一个大写的国民投资理财记忆……

儿时的林骁清楚记得,一次走出校园的表演活动时便是“参与”当地一家银行的开业。“应该是1993年,我小学快毕业前的那个暑假,我们县城的一个银行开业搞得特别隆重,学校组织我们鼓号队去参加,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反正父母也都同意了就去了。”

活动的阵势倒让林骁印象深刻,鼓号队在小县城的主干道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银行的开业搞得这个小县城人尽皆知,要说是万人空巷也并不为过,林骁就看到,那天去银行排队存钱的人排起了长队,大家都是冲着银行开业为了吸引大家的存款所给出的“大礼包”。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利率,1993年时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就高达10%以上,三年期存款利率12.24%。

当然,储户获得的实际利率其实还不只这么多,原因是当时在银行存款还有一个“保值储蓄”的“福利”。

1988年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银行机构下发了一则通知,从此开办人民币长期保值储蓄存款业务。对居民个人3年期、5年期、8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在储蓄期满时,银行除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外,还要把存款期间物价上涨幅度和利率之间的差数补贴给储户,以保证储户不因物价上涨幅度大而蒙受存款损失。

这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时段。1988年8月,中央决定价格闯关,放开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各地迅速出现抢购潮,导致90年代初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3年到1995年,连续三年CPI均高于GDP增速,1994年更是创下了24.1的记录。

林骁记忆最深的是,街上的一碗米线当时已经是8毛钱了,更早之前只需要5毛或是3毛钱。而那时候,他们这个西部小县城的小学老师月收入也才不到一百元。

林骁的父母那天也去存钱去了。林家在当地做一些土特产的生意,家里有些积蓄,当天去银行存了三千元三年期的定期存款。“那天晚上回家,我听到父母在计算存款的收益,当时就觉得特别划得来,因为不仅存款利息高,而且存款还送了很多礼品,有毯子、被子等等,档次也不低。”他们拿到的礼物上,还贴着大红的标语之一“存款储蓄,利国利民”。

改革开放彼时刚刚起步,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虽然家庭收入也在逐渐改善,但刚刚度过解决温饱的阶段,家中积蓄本就非常有限,对于理财的概念还只是九霄云外,国民理财的主要手段就是靠高利率的存款。90年代,这存款为王的时代,居民储蓄的年均增速都在30%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长期稳定在10%左右,事实上,当时所谓的国民理财就是不停攒钱然后存银行,再由银行帮储户打理。

这也造就了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储蓄大国的地位,2010年时,国内总储蓄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50%。

2000年9月,林骁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就是和他进入大学的时间几乎一致,一本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撰写的书籍《富爸爸穷爸爸》中文版被正式引进到中国。令出版商或许都未能预料到的是,这本理财入门的书籍竟然红极一时,它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连续两年半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一时间,“要增加你的资产,让你的钱帮你赚钱”等理财观念开始成为热潮。

当然,中国居民家庭财富稳步攀升,理财的需求也日益显现,而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产品也接踵而至。事实上,在90年代中国金融市场就发展非常迅速,国债、股票、基金等新的理财产品相继涌现。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成立在90年代初,但新中国的第一代股民,早在80年代就悄然而生了。

1983年,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原始股”,催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先河。1984年冬天,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小飞乐”股票发行,股票横空出世在上海滩,一石激起千层浪,成千上万的国人开始投身股海。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在国家开放国库券转让后,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这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存款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但金融市场发展初期,股市可能是“一夜暴富”的代名词,尤其是那些最先抢到股票认购证的第一代股民,许多人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

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杨百万”就是通过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金融市场发展的机制不完善令市场投机性严重,股市低迷后,金融市场又相继出现炒期货、炒外汇的热潮,甚至还引发了1995年就酿成了轰动一时的327国债期货事件,这些并未让普通老百姓能从中获益。

而2000年以后,国民理财的方式悄然步入了地产时代,这成为了大众参与度最深和真正带来财富增值的最重要方式。

从房价来看,全国新房销售均价在过去十多年上涨了数倍,部分区域涨幅甚至达到10倍以上,而且其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回调。可以说,过去十多年的任何一个时点买房都是正确的投资。

林骁家曾在2002年在省城成都二环边上买了一套商品房,均价还不到2000元/平米。“我记得那时候去看房的时候,成都还刚刚才有三环路,三环边上都是一块块的荒地,家里买完房后,成都的房价是一直在稳步上涨的。”林骁回忆。

但那个时候大部分的国人大部分都还没有买房的概念,但就在遥远的浙江,一些精明的温州人当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房子的价值,这些人最后还获得了“炒房团”的响亮名字。

或许很多人都没能料到,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房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占据的比重能如此之大。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显示,到2017年,在全国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占比为65.99%,在城镇和农村家庭的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的比重分别为68.68%和55.08%。

时间一转眼来到2007年,林骁已经是硕士研究生在读第二年。林骁学的是理工科,那阵子很多同学都已经开始在科研机构或者是企业实习,但他并没有如大多数其他同学一样,而是选择了到一家券商的证券营业部实习。

这和他受父亲的影响密不可分。林骁的父亲从2002年年末、2003年初时开始进入股市的,摇身成为了万千股民中的一员,这是在《富爸爸穷爸爸》进入中国两年后。

彼时,中国股市还处于2001年开始的那轮熊市之中。从2001年到2005年,尽管各种政策救市频出,但股市一直持续低迷,许多股民被套,“远离股市”的声音比比皆是。

林骁的工作也较为繁忙,精力原因根本没时间再分心去研究股市及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就索性将部分资金投入到了P2P网贷平台上。

因为投项目的原因,陈晓华曾经研究过主流的P2P网贷平台,他给林骁推荐了三家有投资机构或者知名企业背书的投资平台,让林骁分散投资在里面。

但P2P网贷的发展势头也随着部分平台风险的暴露戛然而止。2018年起,P2P风险事件频发。

林骁投资的一个平台投之家也出现风险。“在投之家平台上我还有十多万,这么多年投P2P的收益都没这么多,现在基本上是打水漂了。”林骁称。

残酷的现实也让投资者都意识到无风险收益时代已经远去,即便连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都已经失去了刚性兑付的金钟罩,这对投资者而言,理财需要更多的理性态度和专业技能,分散投资变得异常重要;包括大多数人昔日短期投机的财富观亟需端正。

投之家平台出事后,林骁赶紧把他在其他两个网贷平台上的投资全部提现了,转到活期存款里。

而这个被改写的财富新时代,财富观亦要重塑。

学者秦朔在2016年所写的《从四十年的路找五千年的根》中提出,应该把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根文明”的逻辑起点。他说,今天谈财富观,也可以秉持同样的思考路径。新的财富观强调义利统一,强调“厚德”与“财富”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钱财迷)内容皆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qiancaimi.cn/licai/1474.html